去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

ysctx1年前 (2024-06-20)法治资讯129

央视网消息:6月19日,《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发布。202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名,缴获各类毒品25.9吨,同比分别上升12.6%、21%、18%。《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全文如下:

前言

2023年,中国禁毒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毒情形势变化,深入开展“清源断流”行动,大力整治突出毒品问题,全力防控毒品问题反弹风险,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名,缴获各类毒品25.9吨,同比分别上升12.6%、21%、18%。总体看,中国毒情形势在历经三年疫情防控触底之后,呈平稳恢复性回升态势,在持续严打高压下,未出现报复性大幅反弹,也远未达到疫情前水平,毒品问题总体可控,毒情形势总体向好态势得以巩固。

受经济下行、区域动荡等因素综合影响,国际毒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毒品问题持续泛滥,吸毒人数持续攀升,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毒品走私贩运愈演愈烈,“金三角”“金新月”“银三角”地区等主要毒源地毒品问题进一步恶化,国际社会围绕禁毒政策的博弈更趋复杂,全球毒品治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在国际国内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特别是新冠疫情严防严控对毒品问题的挤压影响逐步消退,中国禁毒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一、毒品滥用

2023年,通过全面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平安关爱”行动,持续加强吸毒人员戒治帮扶,中国毒品滥用规模持续萎缩,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但新类型毒品及替代物质叠加滥用问题持续蔓延,滥用种类更新迭代加速,毒品滥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毒品滥用规模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89.6万名,同比下降20.3%,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4‱;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员407.8万名,同比上升7.6%。全年共查处吸毒人员19.5万人次,同比下降1.1%。

——主要流行毒品滥用人数持续减少。现有吸毒人员中,滥用海洛因30.5万名、冰毒45.5万名、氯胺酮3万名,同比分别下降26.7%、22.6%和6.3%。据国家毒品实验室组织开展全国污水毒品监测结果显示,冰毒、氯胺酮等主流毒品消费量呈下降态势,芬太尼类物质至今未发现成规模滥用现象。

——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问题突出。疫情后,海洛因、冰毒等主流毒品价格依然较高,吸毒群体转向更易获取、价格较低、效果相近的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依托咪酯滥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政府于2023年10月1日将依托咪酯正式列管,第四季度共查处滥用依托咪酯2.9万人次,新发现滥用依托咪酯人员2.1万名。吸毒人员寻求右美沙芬、复方地芬诺酯等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替代滥用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毒品来源

毒品主要来自境外、少量来自国内制毒渠道仍是当前中国毒品来源结构的最显著特征。2023年,境外毒品渗透入境数量陡增,缴获境外毒品20.5吨,同比上升84.7%,占年缴毒总量的79.2%。中国国内制毒活动虽有抬头之势,但规模较小、产量较少,在毒品消费市场所占份额持续下降。

(一)境外毒品渗透情况

——阿片类毒品和冰毒主要来自“金三角”地区。全年缴获冰毒晶体和片剂14.4吨、海洛因1.6吨、鸦片1.4吨,同比分别上升58.1%、21.3%和21.6%。其中,来自“金三角”地区的分别为12.3吨、1.5吨、1.4吨,同比分别上升46.4%、16.6%和24.3%,分占全国缴获同类毒品总量的85.3%、95%和99%。缴获来自墨西哥冰毒0.8吨,同比上升24倍,另有少量冰毒和海洛因来自一些欧美国家。

——氯胺酮和可卡因走私入境数量较多。全年缴获南美地区可卡因2.6吨,同比上升13.5倍;缴获氯胺酮0.7吨,同比下降43.4%,大部分来自东南亚泰国湾海域方向。该两类毒品主要通过国际物流渠道夹藏运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或者由境外毒枭遥控指挥国内不法分子租船前往公海,从海上运毒船舶上接驳毒品后向我国港台地区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贩运。

——境外输入大麻多来自泰国。全年破获境外大麻走私入境案件78起,缴获大麻120.1千克。其中,源自泰国的大麻案件30起,缴获大麻105.3千克;源自美国的大麻案件17起,缴获大麻3.6千克。境外大麻主要通过国际物流大宗走私入境或通过国际快递少量、分散、多次入境。

——少量麻精药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通过国际邮包渗透入境。少量三唑仑、γ—羟基丁酸、LSD等麻精药品以及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来自东亚、东南亚及欧洲部分国家,多通过国际邮包渗透入境。

(二)国内毒品来源情况

——局部制毒活动有抬头之势。通过持续推进“除冰肃毒”专项行动,加强制毒重点要素管控,全链条打击制毒犯罪,中国国内规模性制毒活动受到持续有效遏制。但受疫情后毒品市场需求增多、供应短缺、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刺激,制毒犯罪出现局部抬头之势。全年共有27个省份发现制毒活动,破获制毒案件210起,同比上升7.7%,缴获冰毒等合成毒品622千克,同比下降5.2%,窝点偏远隐蔽、分段加工合成是当前制毒活动的主要特征。

——制毒物品流失得到持续遏制。通过深入开展“除根”行动,全面加大制毒物品管控查缉力度,全年破获制毒物品犯罪案件274起,同比下降4.5%,缴获各类易制毒化学品(含向特定国家出口管制化学品)938.5吨,同比上升42.2%,制毒物品被查缉堵截数量增多,流入制毒渠道持续减少。疫情后,境内外制毒活动对原料配剂需求旺盛,不法分子不断改进制毒工艺和路径,寻求更多非列管化学品种类作为制毒原料,减少非列管化学品流失面临较大风险挑战。

三、毒品贩运

疫情后,边境封控措施解除,各类社会活动逐步恢复,跨境跨区域人、车、物流动增多,中国走私贩毒活动出现回升势头。通过持续推进“清源断流”“净边”“猎枭”等专项行动,毒品走私贩运活动受到有力打击。全年共破获走私贩运毒品案件3.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6万名,缴获毒品14.6吨,同比分别上升18.5%、36.5%和43.1%。

——陆水邮路渠道贩毒案件缴毒量增多。全年共破获陆路渠道贩毒案件2.4万起,缴获毒品8.9吨,同比上升24%和26%;破获水路渠道贩毒案件32起,缴获毒品3.3吨,同比上升2.2倍和2倍;破获邮路渠道贩毒案件2千起,缴获毒品2.1吨,同比持平和上升40%。

——大宗贩毒案件激增。境外毒品向我大宗走私贩运活动增多,单案缴毒量大幅上升,大货车藏毒、国际物流集装箱藏毒入境和海上渠道走私贩毒问题突出。全年共破获千克以上毒品案件634起,同比上升20.1%,缴获毒品14.1吨,同比上升53.3%,缴毒量占走私贩毒案件缴毒总量的96.6%;案均缴毒22.2千克,同比上升27.6%。

——跨境跨区域贩毒活动增多。随着疫情后各类社会活动恢复正常,一度受限的跨境跨区域走私贩毒活动再次回潮,外籍人员和国内外流人员贩毒活动日趋活跃。全年抓获外籍贩毒嫌疑人152名,同比上升7.8%,主要有缅甸籍64名、越南籍44名;抓获国内跨区域外流贩毒人员8611名,同比上升30%。

——网络贩毒手段更加隐蔽。全年共破获涉互联网贩毒案件3098起,同比上升14%。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勾连方式、交易模式和支付手段,依托Telegram等境外网络通联工具,建立涉毒聊天群组,由中介实施担保交易,成为新兴毒品交易模式;毒资支付多采用比特币、泰达币等虚拟币或其他加密货币,资金流向更难追踪;毒品交付则多采取“埋包”、邮包寄递、闪送等非接触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贩毒行为的隐蔽性和发现打击难度。

——毒品价格涨跌不一。经过持续严打高压,中国海洛因、冰毒晶体市场供应量减少,全国零售均价延续疫情期间走高势头,分别为1465元/克和1615元/克,同比上升16%和33%。冰毒片剂和大麻市场供应有所增多,全国零售均价分别为1879元/克和334元/克,同比下降14.5%和23%。

结语

受全球毒品问题恶化蔓延影响,中国逐步进入涉毒犯罪回升反弹期、新型毒品快速变化期、治理成效巩固拓展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境外毒品加剧渗透、境内外贩毒集团加紧勾连、贩毒形态手段加速变化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涉毒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中国禁毒部门将紧盯毒情形势反映出来的风险问题和漏洞短板,持续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突出毒品问题,全面深化毒品治理措施,织紧织密涉毒风险防线,纵深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奋力推动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坚决遏制毒品问题反弹态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禁毒力量。

来源:央视网

阅读剩余的59%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延边刑事律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ncda.com/?id=227

“去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 的相关文章

鸡鸭“偷吃”掉邻居28亩黄豆苗,如何赔偿?

28亩黄豆苗刚长出来几天,就被邻居家养殖的鸡鸭咬坏了。经济损失如何赔偿?赔多少合理?近日,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酌情支持被告赔偿受害人陈某经济损失1.5万元。  陈某系某村承租土地种植黄豆的经营户。2021年7月6日,吴某委托王某饲养的鸡鸭将陈某种植的黄豆苗咬坏,经测量达28亩,造成黄...

黑龙江:全链条保护知识产权 破案260余起

人民公安报讯(记者冯锐、通讯员雨桐)破获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6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47个、涉案金额15.7亿余元……2023年以来,黑龙江省公安机关创新保护机制、强化打击职能,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取得显著成果,有力护航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科学谋划打击知识产权犯...

发售不具艺术、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骗人投资

人民法院报讯(记者 李倩 通讯员 周芝芳)以虚构价值、承诺保价回购等方式公开发售不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通过雇佣水军、操控账户炒作市场热度,骗取用户资金。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涉数字藏品诈骗案,依法判决被告人陈某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2022年6月,陈某...

青海妇女儿童维权关爱服务取得新成效

青海日报讯(记者 陈晨)2月28日,记者从省妇联十三届七次执委会议上获悉,过去一年青海省妇联聚焦妇女儿童急难愁盼,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促进妇女儿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出台《青海省反家庭暴力条例》,《青海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列入立法规划。在2023年创建省级妇...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坑农害农”获刑七年

 农药、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民切身利益。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坑农害农”案件审判工作,持续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近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公开判决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2018年至2022年8月,被告人黄某斌从他人处购进伪劣农...

猎杀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四不像”中华鬣羚 安徽一被告人被判刑罚并支付生态补偿金

 村民放置弹簧弓捕获中华鬣羚,采用石头击打头部、钢丝绳勒颈部的方式将中华鬣羚杀死,并予以剥皮、分割后出售。近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人民法院在该区龙门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人吴某某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