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18名工人25万余元获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ysctx1个月前 (07-08)法治资讯51

恶意欠薪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6月26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四部门联合发布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

  据介绍,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坚持依法惩罚、宽严相济、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用刑罚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群众权益,护一方平安。

  本次发布的案例中,陈某某于2020年11月开始经营梅州市金中徽派装饰有限公司(下称“金中公司”),先后聘请杨某某、李某某、侯某某等18人在梅州市城区承包家庭房屋装修工程,但陈某某在收到装修款后,拖欠上述工人工资25.42万元。2022年3月、5月,梅州市梅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次发出《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金中公司支付工资,陈某某逃匿。该局遂将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2023年4月18日,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对陈某某刑拘列逃,并于当日在深圳市将陈某某抓获归案。到案后,陈某某支付了所拖欠的部分工资。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陈某某涉嫌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审理。庭审中,陈某某及其辩护人对指控罪名提出异议,认为其与所拖欠工人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且部分包工包料的属于施工分包承包合同关系。因此,本案是民事纠纷,不构成犯罪。该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违法用工且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被告人陈某某及其辩护人所提其与被害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不构成犯罪的抗辩理由不成立。2024年12月23日,该院判决被告人陈某某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相应罚金,并责令被告人陈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退赔被害人杨某某、李某某、侯某某等16人工资人民币16.62万元。

  宣判后,没有上诉、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如何构成?刑法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此外,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量刑如何?刑法规定,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来源:南方日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延边刑事律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ncda.com/?id=942

“拖欠18名工人25万余元获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的相关文章

去年前11个月检察机关与妇联合作救助困难妇女1.8万人

记者2月22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2023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救助困难妇女1.8万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7亿元,有力帮扶了生活困难的妇女,有效促进了妇女事业平衡充分发展。据最高检第十检察厅厅长那艳芳介绍,最高检持续加强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加强妇女权益司法保护,依法从严惩处...

包工头拖欠25名农民工工资获刑

法治日报讯(记者赵红旗 通讯员李锐 李文晋)工程承包人李某拖欠25名农民工血汗钱,长期躲避拒不支付,近日被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2021年7月,李某承包许昌市某小区楼盘的钢筋、混凝土等工程,拖欠施工班组25名农民工工资共计20余万元。当地人...

司法救助“三变”提质效解决当事人急难愁盼

辽宁日报讯(记者徐鑫)营口市站前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等专项活动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将司法救助工作贯穿检察工作的始终。变“案后因访救助”为“案中同步救助”。站前区检察院构建以...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坑农害农”获刑七年

 农药、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民切身利益。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坑农害农”案件审判工作,持续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近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公开判决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2018年至2022年8月,被告人黄某斌从他人处购进伪劣农...

花10万买的数字藏品成了“废品”

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吕佳慧10万元打了水漂!来自浙江的孙先生近日回忆自己购买数字藏品的经历时懊悔不已:他从去年开始陆续投入10万元购买数字藏品,但因为平台强制置换,他的数字藏品都变成“质押卡”(一种发行量很大但价值很低的图片藏品,通常用于合成价值更高的数字藏品,无法正常交易),“相...

“鲜花+现金”礼盒暗藏消费套现陷阱

法治日报记者 黄 辉 周孝清 通讯员 熊铭沛 吴维兵花店老板接到“大订单”,神秘客人花重金预订“鲜花+现金”礼盒,看上去是不是十分浪漫?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消费套现陷阱。《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诈骗分子这种做法已致江西多名花店老板卷入洗钱案,银行卡因涉案被冻结。近日,江西省永新县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