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酒”何以卖出上千元?揭秘高价“特供酒”的黑色产业链

ysctx1年前 (2024-07-01)法治资讯112

中新网上海6月29日电(记者 郭超凯)对外宣称“内部渠道特供”“收藏增值空间巨大”“专供名酒匹配高端身份”……一瓶成本仅十元左右的白酒,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特供酒”“专供酒”,标价可达数百、上千元。

  名为高档“特供酒”,实为低档基酒勾兑。近期,上海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总队在相关省市公安机关的协助配合下,会同市场监管部门,成功侦破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30余名,现场查获“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军中茅台”等“特供酒”1000余瓶,酒瓶、酒盒等假包材50余万件(套),涉案金额高达1亿余元。

  此案上海警方实现了对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烧制酒瓶、印刷标贴、印制包材、非法灌装、存储运输、网络销售等全环节的一体化打击,这也是上海警方首次查获犯罪嫌疑人在作案环节中烧制假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

  “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为何屡禁不止?高价“特供酒”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记者采访办案民警进行深入调查。

上海警方查获的非法制售“特供酒”。上海市公安局供图

  “特供酒”黑色产业链如何运作?

  2024年初,上海市局食药环侦总队通过类案复盘发现,该市多起假酒案件中的犯罪团伙均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灌装机、压盖机等制假工具及酒瓶、酒盒等包材,且专门定制“特供酒”包材后高价对外销售。对此,上海警方开展针对性研判,通过总结提炼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特征,持续深挖犯罪线索,精准筛选出20余名涉嫌非法制售“特供酒”包材及成品的涉案人员。

  警方由此切入,紧盯制售包材、宣传销售等环节,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逐步分析拓展上下游产储销犯罪网络,从上述20名涉案人员梳理出14条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线索,循线锁定了以徐某某、严某等人为首的多个犯罪团伙,并最终厘清了团伙组织架构、涉案人员分工、作案活动规律和犯罪窝点位置。

  高价“特供酒”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黑色产业链,其犯罪网络覆盖印制包材、非法灌装、存储运输、网络销售等多个环节。

  上海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总队食品大队探长陈彦希介绍,经查,该系列案涵盖3个犯罪网络:一是制售假包材犯罪网络。以犯罪嫌疑人徐某某、陈某某等人为首的5个犯罪团伙从江西上线处,低价采购带有知名品牌注册商标标识的酒瓶、标贴等包材对外销售。二是制售假酒犯罪网络。以敖某某、彭某某等人为首的12个犯罪团伙在贵州郊区租借民宅,非法灌装生产“特供酒”及其他品牌假酒,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下门店对外销售。三是网络销售假酒犯罪网络。以严某、周某某等人为首的3个犯罪团伙分别从徐某某、敖某某等上线处购进“特供酒”,依托多家酒业公司,通过网络直播或电话推销方式销售牟利。本案中,不法分子仿照某知名品牌白酒外观,烧制假冒酒瓶,灌装劣质基酒冒充所谓“特供酒”,并组建百余人的网上直播销售团队进行话术营销。

上海警方成功侦破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30余名。上海市公安局供图

  “特供酒”犯罪隐蔽性、欺骗性强

  近年来,在执法部门的持续打击整治下,“特供酒”泛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为了逃避监管,不法分子转变生产、销售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整治难度。

  上海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此类犯罪隐蔽性较强,犯罪窝点较为分散,作案模式多为小规模、订单式制作,增加了调查取证的难度。

  上海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总队食品大队大队长杨海庆告诉记者,在生产环节,不法分子多以低档基酒为原料,添加酱香香精、乳酸、乙酸乙酯、色素等辅料进行勾兑,并灌装入瓶包装成品;不同于假冒名品白酒,不法分子并不回收正品空瓶用于灌装,而是烧制仿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的白色、土黄色瓷瓶,印刷带有“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军委”“中央警卫局”等党政军单位和“特供”“专供”“内供”“内招”等字样的彩纸标贴并贴附在瓶身上。“特供酒”的酒瓶、酒盖、酒盒、纸袋等包材上均标有假冒知名品牌白酒的多种注册商标标识,酒盒底部写有知名品牌白酒公司生产的字样,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在销售环节,不法分子通过线上网店、直播引流、电话推销、添加好友、熟人推介等方式吸引客户,通过抽奖送名酒、限量抢购等方式积攒人气,并组织销售客服冒充知名酒企员工,以所谓“内部渠道专供”“特殊渠道直供”等宣传陷阱,并通过“内供酒品不设防伪标识”“收藏增值空间巨大”“专供名酒匹配高端身份”等营销话术博取信任,欺诈消费者。

  以严某团伙为例,严某设立某酒类销售公司,雇佣70余名员工专门从事“特供酒”销售活动,公司下设4个销售团队,每个销售团队细分若干销售小组,并设立组长,对外以每瓶300元左右的价格对外销售。根据销售业绩,团队经理享有分红,销售人员计算提成。

上海警方查获犯罪嫌疑人在作案环节中烧制假冒知名品牌白酒酒瓶。上海市公安局供图

  “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

  事实上,上海这起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并非孤例。近期,公安部还通报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贵州等地公安机关破获的多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

  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非法制售的“特供酒”成本极低,其中八成以上系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用于灌装的基酒价格多在每斤10元左右,包装材料占制假成本的80%以上,但标价却动辄上千元。

  然而,即便如此,“特供酒”在不少人群中还是备受推崇。专家指出,所谓的“特供酒”之所以在一些圈子内流行,或是出于社交需求,或是出于收藏需求。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撑面子”,至于好不好喝、味道如何,反倒成了次要因素。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这种心理,才让“十元钱的酒卖出上千元”。

  那么“特供酒”是否真的存在?对此,公安机关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上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均系假酒,“特供酒”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假酒骗局。

  这些年,多个部门相继出手整治所谓“特供”“专供”商品,2013年,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财政部、审计署和工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

  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确网上网下销售的“特制”“接待”“内招”以及“军供”“军队特供”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

  近年来,公安机关等多部门通力协作、持续打击整治“特供酒”。公安机关集中侦破一批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案件,摧毁一批犯罪团伙,斩断一批非法利益链条,有效遏制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活动。

  公安部提示,广大消费者切勿轻信所谓党政军单位“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的酒品,谨防上当受骗,务必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购买酒品,若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举报,避免落入消费陷阱,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剩余的1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延边刑事律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ncda.com/?id=244

““十元酒”何以卖出上千元?揭秘高价“特供酒”的黑色产业链” 的相关文章

上海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3月1日起调整为20%

新民晚报讯(记者 鲁哲)记者今天上午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自2024年3月1日起,本市灵活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现行的24%调整为20%。根据国家统一要求,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联合印发《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补...

发售不具艺术、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骗人投资

人民法院报讯(记者 李倩 通讯员 周芝芳)以虚构价值、承诺保价回购等方式公开发售不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数字藏品,通过雇佣水军、操控账户炒作市场热度,骗取用户资金。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涉数字藏品诈骗案,依法判决被告人陈某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2022年6月,陈某...

最高检:重点打击侵犯民企合法权益的涉黑恶势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越近日,最高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从7个方面对2024年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对不断提高扫黑除恶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检察护企”和“检护民生”是最高检今年部署的两个专项行动。最高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要加强重点...

上海严打“虚假投资理财”非法集资犯罪

人民公安报记者 吴 艺 通讯员 庄莉强3月29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虚假投资理财”非法集资犯罪情况。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会同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持续细化各项工作措施,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假借投资农产品、数字藏品、养老保险、生态旅游景点等名义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全力维...

谨慎点击陌生链接 海口又有人改签机票被骗14万余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4月7日消息(记者 李波)日前,记者对海口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公开的部分真实案例进行了报道。其中一名群众接到冒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骗子打来的电话,被其以改签机票的名义诱导点击下载了视频共享软件,泄露了个人信息,当场被骗走19万余元。4月6日,有人相信编造出的相似谎言再次上当,被骗14...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典型案例目录1.周某强制猥亵案2.戚某强制侮辱案3.陈某某猥亵儿童、强奸、强制猥亵案4.李某甲向李某乙追索抚养费纠纷支持起诉案5.冯某与李某赠与合同纠纷抗诉案6.巴某甲与巴某乙、巴某丙等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支持起诉案7.玉某诉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