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搞“先用后付” 诱使未成年人屡屡“被负债”

ysctx1个月前 (06-11)法治资讯31

 四岁孩子就能下单、五岁孩子欠款千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面向用户推出“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功能,却未及时设置“防火墙”,导致未成年人在电商平台上频频“0元下单”,有的家庭甚至因此背上债务。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未成年人通过“先用后付”购买商品200件、总金额8000多元,而家长毫不知情,事后,平台拒不取消订单,并要求补交欠款。究竟该如何规制未成年人的“信用消费”?

  未成年人“先用后付”屡屡“被负债”

  “要不是女儿的零花钱不足以支付订单主动找我,我根本就不知道她‘欠了债’。”福州市民程女士告诉记者,14岁的孩子自行在某平台上未经实名认证就开通了“先用后付”服务,一周左右时间内下了5单共计100多元,而她对此一无所知。

  程女士展示的订单中,孩子均是通过“先用后付”功能完成了“0元下单”,收货后通过第三方钱包内的零钱扣款。

  这并非个例,未成年人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后“被负债”现象时有发生。

  有家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说,13岁的孩子使用家长的平台账号,通过“先用后付”先后购买200单合计8550余元的商品,其中还包含4台二手手机。“不用身份验证就能直接下单,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该家长说。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的投诉量高达近1.2万条,其中有不少是关于未成年人“误触”导致的交易纠纷。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未成年人在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未必得到父母授权,实质是“强迫父母买单”。父母发现问题时,消费账单或已逾期,甚至超出家庭承受范围,这些都可能对家庭信用造成损害。

  “大部分孩子在购物时,不清楚自己的消费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先用后付”给未成年人营造了“钱就是数字”的印象,容易使未成年人落入“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陷阱。

  缺乏使用门槛的“先用后付”,也可能让未成年人买到“不该买”的东西。

  有家长在投诉平台上反映,孩子通过“先用后付”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到成人用品,家长在拆快递时才发现。“平台甚至不核验指纹或密码。”一些家长认为,“零验证”意味着“零门槛”,未成年人的身心可能被一些“特殊商品”所伤害,其中隐藏巨大风险。

  好开不好关,无需严格身份验证

  记者调查发现,对未成年用户而言,“先用后付”功能存在“好开不好关”、无需严格身份验证等漏洞。

  部分电商平台依赖第三方“信用数据”为用户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例如,某平台在用户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前需查询该用户的在第三方平台的“支付分”。记者查询第三方平台“支付分”的服务协议发现,该信用服务并未对用户年龄做出特别约定。在电商购物平台开通一次“先用后付”服务后,未成年人购买平台上的各类商品就可以直接“一键免密”操作。

  诱导式开通先用后付让未成年人更易中招。“当你在结算页面多次收到‘立即开通享N元立减’的弹窗时,手指已不自觉点击了确认键。”有消费者反映,平台会以“0元下单”“免费试用”字样引导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不少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了该功能。

  记者发现,平台引导用户开启“先用后付”功能的操作令人防不胜防——红包弹窗像游戏里的宝箱不断跳出,不断的“倒计时”制造紧迫幻觉,而“信用额度”的变化也激发出人的攀比心理。

  那么,关闭该功能又该如何操作?

  在某电商平台App中,记者在设置菜单中搜寻良久,才发现“先用后付”的关闭通道。在试图关闭过程中,用户需选择关闭“原因”,而无论选择哪种“原因”,平台都会以各种理由“挽留”。确定“关闭”后,却弹出“再用用看”的引导,好不容易关闭的功能又可能重新打开。

  在“先用后付”功能下,密码“形同虚设”。

  多家平台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后,交易都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任何验证即可直接执行。某电商平台App,记者在关闭了“免密支付”后,使用“先用后付”功能依然无需输入密码或人脸、指纹验证。

  尽快堵住未成年人“0元下单”漏洞

  家长是约束未成年人“信用购”行为的第一责任人,而社会与平台企业也应履行相应职能,共同为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的消费观。

  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监护人应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同时对其民事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张翼腾律师认为,家长对手机和账号保管不善,放任或者过失导致未成年人操作“先用后付”功能的行为和事实发生,则家长有过错,其应为而不为,应自行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张翼腾建议,相关行为发生后,家长仍可依据法律法规或者网购规则及时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及时退货退款,挽回损失。建立健康的消费观,是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家长应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同时,定期查看各类电商平台App的支付设置和相关订单。对于因未成年人使用“先用后付”造成的财产损失,及时固定证据,向包括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在内的渠道进行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有关平台企业应采取多种技术手段,避免未成年用户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并设立专门渠道以处理监护人的投诉和举证,切实履行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

  储朝晖认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帮助未成年人规范消费行为,塑造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学校或社区学堂中开设“亲子消费课堂”,帮助家庭认识新型消费场景、辨识消费陷阱、了解消费维权知识。

  (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颜之宏 黄景鸿)

阅读剩余的4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延边刑事律师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ncda.com/?id=890

“电商平台搞“先用后付” 诱使未成年人屡屡“被负债”” 的相关文章

制作贩卖游戏外挂 五男子均获刑并处罚金

 近日,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被告人闫某等五人为获取非法利益,以制作或售卖游戏外挂程序的方式共获利40余万元。芷江法院经依法审理,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闫某等五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2万元...

非法电鱼造成渔业资源损失 被告承担修复费

本报讯 (记者 刘 洋 通讯员 钟丽君 朱 锐)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除了支付生态修复费用,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修复生态环境?近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审结一起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徐某等三名被告连带承担生态修复费用和评估费,兑现方式包括支付生态修复费、生态法治宣传短信费,以及进行劳务代偿。...

网约车免费搭乘亲属发生交通事故,能否以“旅客”身份主张赔偿?

近日,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公路旅客运输合同纠纷,判决第三人向某赔偿原告峰某各项经济损失共计59739.77元,第三人某汽车服务公司对前述款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以上59739.77元款项由被告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理赔支付。  向某自有一辆小型客车,为从事网约车服务挂靠在第三人某汽车服务公司名下...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 “坑农害农”获刑七年

 农药、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民切身利益。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坑农害农”案件审判工作,持续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近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公开判决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2018年至2022年8月,被告人黄某斌从他人处购进伪劣农...

大连沙河口区法院集中审理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系列案

 近日,为进一步开展好环境资源审判集中管辖工作,加大环境资源法律宣讲力度,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人民法院来到大连法院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工作站——红旗法庭,敲响2024年大连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第一槌,公开集中审理了8起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刑事案件。部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区法院特约监督员受邀旁听了...

河南郑州金水:打造“法院+”源头解纷新模式

河南郑州金水:打造“法院+”源头解纷新模式

人民法院报见习记者 刘熠博 文/图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度融入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法院+”调解模式,抓前端、治未病,努力让矛盾纠纷止于未讼。“法院+网格” 主动介入做好源头预防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积极响应辖区基层司法需求,在街道办事处设立诉调对接中心,法院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