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加强与专门学校衔接,助力未成年人向阳而生 ——袁某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案
基本案情
袁某(14岁)因父母长年在外务工,长期缺乏监护和正确引导,逐渐出现厌学、夜不归宿、多次拉车门盗窃等严重不良行为,并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密切。2023年9月,袁某被送入某市未成年人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
教育矫治方法
法院依托与某市未成年人专门学校签订的《合作协议》,主动介入案件,在前期调查及与袁某访谈后,按照“一人一案”的方式确立了“红色文化+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矫治方案,即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主线,从法治意识、家庭纽带、行为认知三个维度系统性重塑袁某的价值观。一是在未成年人红色教育基地开设红色法治课堂,为袁某讲解“香炉里的银元”“曾连长的禁闭”等红色纪律故事,将革命传统与法律条文对照讲解,以红色历史中的规则意识唤醒其内心的法治敬畏;二是向袁某家庭赠送《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等红色家书读本,指导袁某及其父母共读经典,依托学校红色家书诵读活动,指导袁某撰写致父母的新时代家书,促使其与父母主动沟通、重建亲子信任;三是组织袁某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安排其在福利院主动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衣物、演唱歌曲,培育袁某奉献意识与互助精神。
矫治结果
经过十个月的矫治学习,袁某成功实现转变。从“不知法”到能清晰陈述盗窃行为法律后果,在法治知识竞赛中获“学习标兵”荣誉;从厌学逃课转为班里的全勤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红色歌舞表演,文化课成绩稳步提升;从抗拒沟通到定期与父母分享学习生活,归家后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陪伴祖父母等。2024年7月,袁某被解除专门矫治教育。为了帮助袁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法院进一步联合教体局为袁某协调适合学校,提供转学支持;加强保密措施,去违法标签化;安排心理疏导,缓解返校压力。
典型意义
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关乎个体命运与社会治理。袁某案暴露的监护缺位、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具有典型性。若仅以封闭管束或简单惩戒处理,容易导致其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不仅个人前途尽毁,更可能滋生社会隐患。仅依靠专门学校的纪律约束,难以根治罪错未成年人行为失范的心理和社会根源,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纪律、责任、精神,为矫治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法院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共读红色家书、演绎红色法治情景剧等,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让抽象的法律变得生动,使未成年人在传承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实践中理解法治价值,成功实现行为矫治、健康成长的目的。